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Fusionstorage
劣势
1、Fusionstorage部署比较困难
创建FSM主备虚拟机->添加服务器、机柜->创建控制集群(MDC\ZK)->创建存储池(MDC\OSD)->创建块客户端(VBS)
2、Fusionstorage最少需要3个节点起步
3、Fusionstorage在小规模场景下,性能比较差
4、Fusionstorage会有时延问题
DHT算法会有时延问题。会强制要求,存储池一定要有SSD。
5、cache问题。
为什么只对小IO作写cache?
1)本身写cache对SSD需要消耗擦写寿命。
2)大IO场景下,HDD相比SSD的性能差距不明显
3)大IO需要消耗更多cache空间,cache空间容易写满。需要更多的水位值写
6、空间利用率的问题。旧版本中使用副本机制,2、3副本。新版本中支持使用EC(纠错算法)。7、高级特性的问题。
新版本的FS,改名为Oceanstor 100D
dsware
网络平面
1、管理平面:FSM\FSA
2、存储平面:MDC\VBS\OSD
3、业务平面:VBS对外提供入口使用
EC纠错算法
N+M:1
N是指数据分片的份数
M是指校验数据的份数
:1是指同一个节点存在两份数据
部署规则
MDC进程需要占用独立的存储空间,该空间称为ZK
将系统分区分给ZK使用,该分区称为ZK分区,即和OS盘合布,ZK分区大小为60G,ZK分区部署时,不能和管理节点OS盘合布。此部署方式需要整个系统规模为5或以上服务器
将单个磁盘分给ZK使用,该磁盘称为ZK盘,即在部署MDC的服务器中,划一块硬盘来独立部署,此时会占用一个数据盘槽位。但是使用独立ZK盘的性能和可靠性要优于ZK分区
部署最小规模的FS,需要多少块盘呢?
系统盘:每个服务器两盘做raid1安装系统、MDC\OSD\VBS\ZK分区等
主存盘:每个存储池最少需要12块盘
如果主存是HDD,每个节点还需要至少各一个SSD
3*2+12=18
单服务器内总主存数量:3~36盘/卡。单台服务器上每资源池主存数3-12(2副本)/36(3副本)。单资源池两副本情况下最大96块盘(SAS / SATA/ NLSAS/ SSD盘/SSD卡)。三副本情况下最大为2048块盘或者SSD卡
每台服务器内每资源池Cache介质数量:0~4,并且小于硬盘/主存介质数量,集群内初始各服务器间Cache介质数量可不一样;但同一资源池内初始各服务器间Cache介质数量必须一样
服务器内硬盘/主存类型可不一样,每一种硬盘/主存类型都可划分到不同资源池,比如SATA划个池、SSD盘划个池、SSD卡划个池;但资源池内各服务器间硬盘/主存类型必须一样
资源池内初始各服务器间硬盘/主存数量可不一样,可以相差1-2个,但相差2个时,最多相差小于等于30%比例(如6个盘,一个是4个盘,相差比例为33%,超过了30%,则不能组成资源池,如果是8个和6个则可以)
服务器内硬盘/主存大小可以不一样,大小不一(类型形同)的硬盘/主存,可以划入同一个资源池,但只能大的当小的用
每个节点上的存储网络配置要保持一致
主存如果是SATA\NLSAS,则必须3副本
FusionStorage支持的主存类型:SATA/NLSAS盘、SAS盘、SSD盘以及SSD卡
从IO性能看,SSD卡>SSD盘> SAS盘>SATA/NLSAS盘
从每GB成本看,SSD卡>SSD盘>SAS盘> SATA/NLSAS盘
Cache类型的选择:No Cache、SSD盘和SSD卡、NVDIMM
No Cache指的是没有Cache加速,原则上仅在SSD盘或者SSD卡做主存情况下采用
SSD盘/SSD卡在SAS盘或者SATA/NLSAS盘做主存情况下使用
NVDIMM跟服务器硬件紧耦合,当前仅在华为E9000系列服务器和RH2288H服务器中支持,原则上也仅在SSD盘或者SSD卡做主存情况下采用,不推荐使用
从Cache时延看,NVDIMM<SSD卡<SSD盘
单部件容量看,SSD卡>SSD盘>NVDIMM,Cache容量越大,加速性能会越好
一般情况下默认采用SSD卡做Cache
存储网络类型的选择:万兆或者千兆以太网络(10GE/GE)和IB网络
在计算硬盘数量时,从两个维度:
1、容量
2、IOPS
两者取其大者
FusionAccess
虚拟机组
虚拟机组是一组类型相同的虚拟机的集合,同一个虚拟机组的虚拟机通过同一模板创建(只对链接克隆要求,对完整复制不要求)。
有两种类型:完整复制、链接克隆
其中完整复制虚拟机组包含:完整复制、快速封装两种虚拟机类型
链接克隆虚拟机组包含:链接克隆、全内存两种虚拟机类型
同一个虚拟机组的虚拟机通过同一模板创建(只对链接克隆要求,对完整复制不要求)?
答:链接克隆虚拟机组有统一升级、补丁、安装软件的功能,实质是通过新的模板对虚拟机组的母镜像升级的。所以要求,链接克隆虚拟机组中的虚拟机,必须来自于同一个模板创建。
桌面云虚拟机
完整复制:虚拟机组中的每个虚拟机都分配一个系统盘
快速封装:与完整复制基本一样,区别在于模板过程不一样(快速封装不封装,但需要加域)链接克隆:虚拟机组中的虚拟机可以共享一个系统盘,每个虚拟机拥有自己的差分盘+标识盘全内存:内存中的链接克隆虚拟机。(目前KVM不支持)
完整复制与链接克隆的区别?
1、存储空间的占用。完整复制每个虚拟机都是独立的个体,占用更多的空间。
2、发放速度。一般情况下,链接克隆更快。(1、发放第一台虚拟机;2、第128n+1台虚拟机;3、跨数据存储发放虚拟机;以上三种情况,与完整复制发放速度相当)
3、使用场景。完整复制更多用在对安全性、个性化数据更多的场景。
4、模板制作。完整复制需要封装模板,消除个性化数据(用户、SID、域信息等)。链接克隆则不需要。完整复制不需要加域,链接克隆需要加域。
5、发放虚拟机过程。完整复制则需要加域。链接克隆则不需要
6、链接克隆只能使用动态池、静态池的桌面组。完整复制则没有限制。
7、链接克隆支持统一升级、打补丁、关机还原。
桌面组
一个用户、用户组所拥有的桌面集合。
单用户:分配方式为单用户时一个用户只能拥有一台虚拟机;一台虚拟机只能分配给一个用户,是该用户的专有虚拟机。
静态多用户:分配方式为静态多用户时,一个用户可以拥有多台虚拟机;一台虚拟机可以分配给多个用户;多个用户同时登录,会有抢占机制。
以上两个统称为专有。则只能适用于完整复制类型虚拟机组。
静态池:分配方式为动态多用户。用户和虚拟机之间无固定的分配绑定关系,一个用户同时只能拥有一台虚拟机,虚拟机分配给用户后,一旦用户登录虚拟机,即产生固定绑定关系,用户每次都会登录该虚拟机。(第一次登录之前,桌面列表显示的虚拟机名字是为桌面组的名字,第一次登录以后,桌面列表显示的虚拟机名字是为虚拟机的名字)
动态池:分配方式为动态多用户。用户和虚拟机之间无固定的分配绑定关系,一个用户同时只能拥有一台虚拟机,虚拟机分配给用户后,用户每次登录不同的虚拟机。(不管登录多少次,桌面列表显示的虚拟机名字是为桌面组的名字)
实验考试时,要求登录虚拟机以后,桌面列表能够看到虚拟机名字,所以不能够选择动态池。以上两个统称为动态多用户。可以适用于完整复制、链接克隆类型虚拟机组。
用户和用户组
FA中,一般使用MS AD域管理桌面。所以此处一般是指域中的用户和用户组。某些情况下不是
无域环境。使用ITA管理虚拟机,此时用户是为ITA的用户
LADP域。LiteAS用户
模板虚拟机、虚拟机模板
模拟虚拟机是用于制作模板的空虚拟机
虚拟机模板是已经制作好的模板,可以用于发放桌面
Openstack
亚马逊、微软、阿里三家垄断公有云的市场
其他厂商想做云,只能抱团取暖,一起做了openstack
Openstack是云操作系统,而不是操作系统。
OpenStack是目前最流行的开源云操作系统:(不是操作系统,但因为功能、作用与操作系统类似,认为是云的操作系统)
资源抽象
OpenStack将各类硬件资源,通过虚拟化与软件定义的方式,抽象成资源池
资源分配与负载调度
OpenStack根据管理员/用户的需求,将资源池中的资源分配给不同的用户,承载不同应用
应用生命周期管理
OpenStack已经可以提供初步的应用部署/撤除、自动规模调整能力
Openstack与云、虚拟化的区别
openstack不是云,是实现云的框架
openstack不是虚拟化,通过驱动管理虚拟化,比如KVM\XEN等
为什么很多厂商都不愿意使用最新版本的openstack?
1、openstack迭代很快。一年迭代两个大版本
2、新版本的openstack项目很多,需要很多精力去实现,甚至部分功能不需要Openstack主要的基础项目:
项目 | 功能 |
nova | 计算服务 |
keystone | 认证鉴权、服务目录服务 |
neutron | 网络服务 |
cinder | 块存储服务 |
glance | 镜像服务 |
swift | 对象存储服务 |
ceilometer | 计量服务 |
heat | 应用编排服务 |
ironic | 裸金属服务 |
horizon | 人机界面服务 |
manila | 文件存储服务 |
... | ㅤ |
除此以外,还需要掌握openstack所使用的第三方组件:DB、MQ对些项目来说,内部根据功能,分为若干个子组件。
例如:nova,有api\conductor\compute\scheduler等
学习openstack某个服务的思路:
1、了解项目的功能、应用场景
2、掌握项目的内部子组件的功能、部署方式
3、掌握项目的业务流程(子组件交互方式)
- Author:always1ov
- URL:https://always1ov.com/article/%EF%BC%88%E6%97%A7%EF%BC%89%E5%8D%8E%E4%B8%BA%E4%BA%91%E8%AE%A1%E7%AE%97%E7%AC%94%E8%AE%B0%EF%BC%88%E5%85%AD%EF%BC%89
- Copyright: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, except for special statements, adopt BY-NC-SA agreement.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!
Relate Posts
